更新时间:2025-01-19点击:0
最近消除恐惧唯一的方法是直面它_为什么说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?事件在热度非常高,为大家准备了完整关于消除恐惧唯一的方法是直面它_为什么说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?事件的所有相关内容,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这方面的情况,请持续关注本站!
"奥利给"作为2019年度网络热词,源自B站上播放量高达2774.5万的短视频《正能量语录》。视频中的主角“朝阳冬泳怪鸽”,佩戴无框眼镜,张嘴展眉,用字正腔圆、气势磅礴的播音腔,持续不断地输送正能量:“面对任何困难,我们都不要怕,要用微笑去迎接它!唯有直面恐惧,才能消除恐惧!坚持下去,才是真正的胜利!加油,奥利给!”
然而,这个看似乡土气息浓郁的短视频何以触动大众的情感共鸣,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?原因可能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正在被各种恐惧所包围,如对疾病、升学压力、婚姻、工作等的恐惧。
在这种背景下,我们急需一种力量,帮助我们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和焦虑。尽管我们可以对着镜子大声喊出“奥利给”,但在现实中,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重拾勇气呢?
首先,直面恐惧是消除恐惧的根本途径。直面恐惧不仅能让我们看清自身所处的状态,而且在心理治疗中,认识到自己的恐惧往往能让人心情舒畅,卸下负担。
比如“社交恐惧症”,在多人场合,我们渴望能如哈利波特般隐形,避免他人关注;与陌生人相处时感到疲惫不堪;面对新环境则为即将需要结识新人而忧虑不已。心理学家建议,有效应对社交焦虑的最佳方法便是社交暴露,即勇敢地面对和参与社交活动。
回顾20世纪,恐惧似乎是那个时代的关键词之一。提到“直面恐惧”,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·罗斯福。在大萧条期间,他临危受命,采取积极政策引领美国走出困境,最为人熟知的言论之一便是:“我们唯一应该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。”
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让人们对恐惧有了深刻体验:投资者损失惨重,数千家银行破产,大量企业停工歇业,无数家庭流离失所。恐惧的阴影笼罩在美国上空。
然而,如果恐惧得不到及时化解,它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,让人战栗不已。纳粹崛起前夕,社会学家特奥多尔·盖格尔就已经察觉到德国社会弥漫着恐惧气氛。那时的社会充满了混合元素,旧秩序尚未彻底消逝,工业化时代却已汹涌而来,世界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。
在缺乏共同认同和信任的情况下,德国各个阶层在现有政治体制中找不到明确的位置。白领阶层成分多样,既有来自工人阶级的家庭成员,也有知识分子家庭的背景,彼此间难以建立共识。中产阶级虽理念相近,但由于利益冲突,难以团结一致。此外,失业者的特殊群体也在社会中形成了一股力量。
直到1932年,盖格尔在《德意志民族的社会阶层》中预言,谁能掌控并引导这些恐惧,谁就能激发整个社会的动乱。果不其然,一年后的1933年,希特勒上台,凭借对民众心理的操纵以及极具煽动力的言辞,成功将德国民族的恐惧转化为非理性的狂热和暴力行动,进而将德国转变为战争策源地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四十年间,恐惧持续蔓延。战争年代的人们恐惧外部威胁,物资短缺,孤独隔离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。而对于那些并未亲身经历战争的年轻一代来说,他们同样感受到了恐惧。海因茨·布德在《焦虑的社会:德国当代的恐惧症》一书中提出,恐惧的心理可以在代际间传递,过去的创伤和情感记忆会形成潜在的社会心理基础,当社会再遇紧张局势时,这种情感记忆会被迅速激活和煽动起来。
进入21世纪,恐惧再次显现。恐怖主义、种族冲突、民粹主义等极端事件频发,非理性声音在舆论场上日益高涨。我们不禁疑惑,未曾经历过战争和屠杀,也没有经历过纳粹统治或外国军队占领的年轻人,为何会对恐惧感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应?布德的答案是,深藏在人们内心的恐惧情绪类型被揭示出来并活跃起来。
在个人层面,现代人在做出决策时小心翼翼,因为在人生的每个关键节点上,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正在进行,一旦失误,就可能导致他们被挤出上升通道。如今,家长们在给孩子择校时,会仔细比较学校的师资力量、生源素质、毕业出路等多个方面;选择大学专业也会多方打探,综合考虑学科前景、保研率、毕业后薪资水平等因素。似乎一步错,步步错,人生就会输得一败涂地。
我们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不再过着农业社会那种日复一日、一眼看到头的生活。相反,变革创新日新月异,未来充满未知与悬念,而这也成为了恐惧产生的温床。人们感觉自己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,全力以赴,不容有任何松懈。当然,可以选择绕道而行,适时休息,甚至暂时转移重心,但这些都必须有意义且有利于实现人生目标。浑浑噩噩、得过且过的状态是现代人无法接受的恐惧。
那么,如何减轻恐惧的感觉呢?当我们独自行走在黑暗的走廊中,怎样驱散对黑暗的恐惧?考试时,面对空白试卷,如何抵御即将到来的失败恐惧?
俄国文学家米哈伊尔·巴赫金在研究中世纪的幽默艺术时发现,笑声是对付恐惧的一种有效手段。在中世纪的狂欢节和神秘剧中,笑声、放纵和自由无处不在。无论是男女欢爱、生育、饮食还是排泄,都将斋戒、禁欲的传统束缚打破,营造出一片无拘无束的空间。在这类表演中,诸如自然灾害、道德压迫之类的恐怖事物都被赋予了滑稽可笑的形象,从而使恐惧在笑声中褪去了它那吓人的面具。
与巴赫金在文学艺术领域寻找对抗恐惧的方法不同,弗朗茨·列奥波德·诺依曼则着眼于政治领域。他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大,恐怖情绪更易于在大众间传播。人们害怕孤独,倾向于随波逐流,追随大众,寻求情感认同。政治制度正是利用这种恐惧,在人群中进行宣传,以达成政治目的。
为了摆脱政客们的操纵,我们需要解放思想,开阔视野,正视恐惧的根源——那就是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求。我们需要承认社会上存在着无法消除的矛盾。
著名神学家和宗教哲学家保罗·田立克指出,自由主义、民主制度、技术文明以及历史主义文化的兴起,构建了一个纯粹基于社会联系的社会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替代了人与自然、与内在精神世界的联系。他人既可以给予我们支持和鼓舞,让我们挺胸抬头,也可能带来否定、嫉妒和疏远,让我们陷入焦虑与毁灭。
恐惧感的根源就在于这种无法探究的、与一个决定一切、却又无法理解和掌握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性。就像我们无法理解并透视身边的其他人一样,这个事物变幻莫测、难以预料。
因为我们经历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他人身上,因此,如同社会学术语所说,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着所谓的“双重偶然性”,这使得每一次互动都变得如同履薄冰般的风险。
于是,面对他人,我们或者选择敬而远之,或者投身其中。前者在佛教思想中找到了解脱之路,后者则是随波逐流的退路。
田立克认为,如同追求自我完善一样,逃避这种恐惧的方式实际上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来拯救生活的意义。“虽然人生的意义得以保存,但自我却遭到了牺牲。”
没有他人便没有自我,没有差异性就没有同一性,没有绝望就没有希望,没有结束就没有新的开始,恐惧就在这两者之间游走。恐惧揭示了裹挟在幸运、荣耀和名誉之下的生活假象的真实面目,同时,它也给了我们一个希望——没有任何事物必须永恒不变。
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消除恐惧唯一的方法是直面它_为什么说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?全部信息,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后续或相关内容,请关注本站,持续更新给大家带来最新消息!